厭倦微信,拒絕陌陌,「地圖社交」被激活
要說最近朋友圈刷屏的東西,除了滴滴,大概就是子彈短信的二維碼了。備受資本追捧和大眾關注的子彈短信,背后揭示的是用戶對新的熟人社交產品的渴望。不管其眼下的形態是否適合承載,用戶們都迫切想要嘗試一番。
而在陌生人社交領域,根據 Questmobile 的數據,陌陌和探探仍舊占據前二的霸主地位,但長久以來,這類產品的同質化卻也使其慢慢顯露出增長疲態。
因此,社交賽道的新窗口期似乎就在眼前。
地圖社交,則是新窗口期中的一個焦點。
簡單來說,地圖社交就是將好友的位置、動態在地圖上直觀展示出來,在此基礎上搭建社交場景。但這類形態的產品從 2014 年開始就陸續出現了,最后卻都銷聲匿跡。除了產品體驗不佳外,也與用戶的使用習慣有關,那時地圖對于用戶而言僅是導航工具。但從 2017 年開始,地圖的應用場景變多了。
滴滴打車可以看到實時距離,美團外賣可以看到外賣小哥的位置,我們也在地圖上找小黃車和摩拜。這些應用都在無形中教育著用戶的使用習慣 —— 在其他 APP 中使用地圖。通常基于 LBS 的社交軟件,會優先展示附近的人并顯示距離,但數字給人的感覺卻不如直接顯示他所在學校、小區或者街道來的直觀,而視覺上的直觀一定程度上可以帶來心理上的親近感。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新出的幾款地圖社交產品。
三款產品,三種場景
1、Spot ,它基于地圖切入了熟人好友互動的場景。用戶可以邀請微信、QQ和通訊錄好友加入,實時查看好友位置,并且可以在 APP 內跟好友互動,比如猜他在干嘛、用音樂對話、發送短視頻和表情等。用戶也可以公開發送自己的動態并實時顯示在地圖上。這款產品 UI 設計相當可愛,并且地圖放大后是 3D 實景地圖。
氪星同事真實Spot截圖
2、Alice 則基于地圖搭建了即時信息交互的場景。用戶注冊只需填寫性別和昵稱,之后便可以在地圖上的任意位置建立自己的聊天室,或者通過點擊“Now”隨機匹配到一個聊天室(根據最近、最熱、最新三個維度考量)。聊天室用于發布求助、活動、話題等信息,并且只存在100秒,避免延時信息的堆積。產品在人大進行內測后,目前還未開放公測。
Alice目前形態
3、“大茄來”基于地圖搭建了鄰里社交的場景。用戶可以設置自己所在的小區以及常去地點,之后可以進入小區專屬頻道,查看鄰居發布的所有信息并進行互動,類似小區專屬論壇。用戶只能基于自身所在位置發布鄰里需求,目前包括求助、相約、心情、閑置四大主題。此外,“大茄來”多出了用戶頭像及興趣標簽設置,用戶在地圖上發布的信息會顯示在頭像下方,點進頭像則可以看到興趣標簽。
大茄來真實界面
以上三種基于地圖的場景,哪一種可能是有效的?
熟人地圖社交走不通?
Spot 的類似玩法早在 2015 年就在歐洲出現了,一款叫 Zenly 的軟件當時迅速在歐洲躥紅,并于 2016 年被 Snapchat 以 2.13 億美元收購。之后 Snapchat 在自己的 APP 中推出 Snapmap,玩法也如出一轍。
據啟信寶顯示,Spot 開發團隊名叫“深圳那個什么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并在當年獲得來自騰訊投資、梅花天使和多個個人的 15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并于 2018 年 3 月正式上線 APP Store。
但為什么不管是騰訊之前投資的“活點地圖”還是現在的 Spot,都沒有獲得像 Zenly 一樣的用戶量呢(2017 年 6 月 Zenly 下載量達 400 萬次)?作者認為,單純復制國外模式在中國走不通。
國外沒有一款像微信集成度如此高的產品,微信里可以滿足發送位置、實時共享位置、發送音樂動畫等各種需求。
國內的年輕人沒有歐美的“派對文化”,而更偏向于“宅文化”,對于地圖社交產品可以提供的“偷窺我的好友們聚在哪里”這個功能并沒有很強烈的需求。閱后即焚的 Snapchat 正是從歐美國家派對文化、酒精文化衍生的需求中產生的,與 Snapmap 可以說“相得映彰”。
另外,雖然 Zenly 的用戶量遠超國內同類 APP,但與 Snapchat 等熟人社交產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地圖玩法作為成熟社交產品里的一個功能出現,顯然更符合用戶使用習慣。
不過目前來看,國內所有的熟人社交軟件都難以跨越微信這座大山,因為微信沉淀了我們太多關系鏈。要讓一定規模的用戶遷移其熟人關系鏈,首先需要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切入點,比如微信當時的對講功能,這一功能當時在一個月內為微信帶來 60 多倍的指數增長。
但顯然地圖不會是這個切入點,微信里可以完成的互動,用戶為什么要遷移到另一個 APP 中?相同功能的花邊玩法不足以成為引爆點,也難以產生用戶粘性。其次,微信的泛關系鏈和商業化,導致用戶展示、分享自我的社交需求逐漸無法被滿足一直是個痛點,但地圖只適合分享實時動態,不能留存內容,所以無法建立個人 profile。
陌生人地圖社交或許有機會?
陌生人社交首先吸引用戶的通常是新鮮的玩法,能夠直觀展示的地圖,在現在的市場中是個特別的形態,但如何產生用戶粘性則是關鍵。
36氪認為,這類產品想要產生粘性,需要在底層依靠簡單信息傳遞搭建的弱關系網上建立強關系。但想要形成網,就需要有連接的內容。而在關系網形成的基礎上,能否達成持續的一對一交流是社交關系沉淀的前提。下面我們分別來看這兩款產品是否能夠做到這兩點。
Alice的產品邏輯是幫助用戶突破現有關系鏈解決需求,強調的是信息交互的即時性,聊天室的短暫存在、可在任意位置發布需求都體現了這一點;交友驅動力弱,因此用戶不需要設置頭像或展示更多個人信息。我們可以看出,Alice目前的產品形態能夠建立的只是點對點的弱關系,沒有內容不足以構成網,而這種關系能夠支撐產品達到怎樣的活躍度就取決于用戶的需求頻次以及用戶密度。
用戶想要向外界求助的需求頻次有多高?而如果這種需求沒有被即時解決,用戶的流失率有多高?想要做到即時信息交互,用戶密度要多高?這三個問題或許是 Alice 需要去考慮的。如果無法做到極高的用戶需求頻次以及建立極高的用戶密度,那么將很難產生用戶粘性。
Alice的聊天室
大茄來的產品邏輯是把用戶按照社區聚集起來產生互動。首先,信息可以留存,構成了社區存在的內容基礎,弱關系網可以被搭建,網的中心點就是位置。其次,存在交友驅動,從用戶需要設置頭像和興趣標簽就可以看出。存在交友驅動,弱關系就極易轉變成強關系,特別是約飯、約電影、借東西等都是必須轉移到線下一對一的需求。
雖然一旦轉移到線下,社交關系極可能遷移到微信,但是社區的魅力就在于,用戶會對社區的內容產生持續的好奇,并且這是個基于生活需求的社區,一旦有新的需求,用戶還是會回到平臺上來,之后再去搭建強關系,這是一個閉環的過程。
比起探探這種零交集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即使只有位置這一個交集點,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戶的信任感。特別是對于女性用戶來說,通過這種社區互動,比在交友平臺上直接尬聊更容易突破心理障礙,而社交產品“得女性用戶者得天下”。
除了社區互動外,用戶也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選擇附近活躍的用戶進行互動。對標美國的鄰里社區獨角獸 Nextdoor 來看,大茄來的交友屬性是大于生活服務屬性的。Nextdoor 只限于同社區內的交流,需求多與生活有關,比如 babysitting,在保障社區安全上也做的非常謹慎。
用戶首先要在地圖上選出自己家,然后需要等待收到 Nextdoor 按此地址發送的明信片作為身份確認,或者需要提供自己的電話號碼,讓 Nextdoor 反向查找來驗證,或者用跟地址關聯的信用卡支付 1 美分驗證。
這類社交產品想要運作起來,必須用地推的方式攻下一個個較為封閉的、年輕人的“圈子”,不管是小區、學校還是辦公區。大茄來的創始人告訴作者,目前產品的地推轉化率在 6%-12%,按照目前的轉化率和地推速度,本輪融資完成后可在 1 個月內轉化 80 萬北京地區用戶(2400 多個年輕人過半的小區)。但地推面臨的情況復雜,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向其他城市擴張時,這個問題將會更明顯。
最后我們來討論一下變現模式。
地圖社交產品非常適合承載 B 端的廣告,因為它可以用生動形象地用立體動畫展示出來,比如商場有打折活動,地圖上可以跳出立體的小人舉牌展示;有新開業的店鋪可以放鞭炮等(可參照pokemon go)。特別對于小 B 商戶來說,它們通常會被大平臺忽略,而附近用戶又是它的主要目標用戶。
總結一下,地圖是一種相對新鮮的產品形態,給人的感受更直觀立體。但社交產品要想留住用戶,必須能夠持續解決用戶的需求。基于地理位置,利用圈子的信息重疊性進行交互,從而建立弱關系網解決用戶淺需求,并在弱關系網上建立強關系解決用戶交友深需求,是作者認為這類產品的正確邏輯。另外,這類產品攻下的“圈子”,用戶密度需要很好地建設起來產品才能運作,所以對團隊的運營能力要求很高。原標題:厭倦微信,拒絕陌陌,現在「地圖社交」給你一種新方式

Bigemap GIS Office 國產基礎軟件
Bigemap GIS Office是一個全面且易于使用的國產化基礎軟件,為用戶提供數據處理、編輯、數據分析、集成以及可視化呈現的綜合數據集平臺。支持上百種數據格式:shp/kml/kmz/dwg/dxf/gpx/csv/excel/txt/tiff/geotiff/osgb/mbtiles/tiles等,對數據流轉、嵌入、融合、以及更多地為用戶提供數據的增強處理及多種分析工具。在不同場景不同行業下支持坐標系轉換CGCS2000/WGS84/Xi’an80/Beijing54/UTM等多種投影互轉互換、支持專題地圖、大數據加載、航拍影像、矢量數據、柵格數據的導入導出、瓦片切片及地圖服務發布。
了解詳情>>